浏览人数: 744
“零糖零卡”、“无糖”、“低糖”……这些标签频繁出现在各类网红饮料中,成为不少健康及减肥人士的新宠。它们看似是甜蜜的“无负担”选择,但所谓的“无糖”饮料,到底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?
人造甜味剂,如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、安赛蜜等,是一类几乎不产生热量却能带来强烈甜味的化学合成物质。其甜度可达蔗糖的几十至数千倍,极少的用量就足以赋予饮料浓郁的甜感,因此被广泛添加于“无糖饮料”中。
最初,甜味剂被引入食品工业,旨在满足人们对甜味的渴望,同时减少因摄入过多糖分带来的能量负担,从而帮助控制体重、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。从热量的角度看,甜味剂确实更具优势——一罐330毫升普通可乐约含35克蔗糖、140千卡热量,而同等无糖款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然而,人体对甜味的反应远非热量计算那么简单。当我们感受到甜味,大脑味觉中枢会本能地期待能量摄入,触发胰岛素分泌等代谢准备。即便甜味剂并未实际提供葡萄糖,身体仍会做出反应:大量释放胰岛素。长期如此,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,甚至引发胰岛素抵抗,反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。此外,多项研究提示,人工甜味剂可能干扰肠道菌群的平衡。
不过,在2024年欧洲肥胖大会(ECO)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指出,在使用低热量/无热量甜味剂的一年期间,受试者在减重后能更好地维持体重,甜食渴望降低,幸福感提升,且未观察到2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。因此,“甜味剂”既不是毒药,也不是健康替代品。我们真正要做的是,保持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及良好的生活习惯,才是健康的根本所在。甜味剂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工具,却不该成为长期依赖的心理安慰。
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诊疗请咨询专业医生
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健康报
